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领域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国际灌溉工程遗产

发布时间:2023/12/02       来源:业务领域

  国际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从2014年开端评选的国际遗产项目,旨在更好地维护和运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发掘和宣扬灌溉工程开展史及其对国际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才智、维护宝贵的前史布景和文明遗产。

  1.是灌溉农业开展的里程碑或转折点,为农业开展、粮食增产、农人增收作出了奉献;

  2.在工程规划、建造技能、工程规划、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领先于其年代;

  春风堰坐落长江三级支流青衣江夹江段左岸,是夹江县境内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城市防洪、发电及城乡工业、日子供水、城市环保功用的水利工程。工程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距今已连续运用350余年。灌区掩盖夹江县境漹城、黄土、甘霖和甘江4个镇48个村,农业灌溉面积达7万余亩。

  通济堰,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坐落丽水市西南碧湖平原。创立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自宋元至清,历代屡次续建整修。大坝呈弧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

  木兰陂距出海口26千米,占地面积583平方米。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经三次营筑,于元丰六年(1083年)竣工。木兰陂是具代表性的拒咸蓄淡灌溉工程,也是我国现存最无缺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我国五大古陂之一,被誉为福建的“都江堰”。

  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前史,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是我国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一起劳作结晶,是山地渔猎文明与稻作文明消融揉合的前史遗存,是古梅山地域杰出的标志性文明景观。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前史,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是我国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一起劳作结晶,是山地渔猎文明与稻作文明消融揉合的前史遗存,是古梅山地域杰出的标志性文明景观。

  古井首要散布在泉畈村、赵家村、花明泉等村周边,这儿的桔槔提水井灌前史悠远持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宋。这种最为陈旧的灌溉方法仍在泉畈等村运用,当地人还用提上来的井泉灌溉水稻和樱桃等作物,可谓灌溉文明的“活化石”。

  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掌管建筑的水利工程。迄今虽已有2500多年,但其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芍陂引淠水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隋唐时属安丰县境,后萎废。1949年后经过整治,现蓄水约7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

  它山堰是唐代太和七年(833年)由县令王元暐创立。是我国水利史上初次呈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它山堰选址合理,规划科学,具有阻咸、灌溉、泄洪等功用。洪涝灾祸时70%水量流入鄞江,30%水量流入樟溪;产生干旱灾祸时,70%水量流入樟溪,30%水量流入鄞江。

  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掌管穿凿兴修,约十年后竣工。郑国渠是古代劳作人民建筑的一项巨大工程,归于最早在关中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

  槎滩陂,为古代水利纽带工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是一座始筑于南唐并长时刻发挥疏江导流灌溉功用的古代水利纽带工程,有“江南都江堰”之称。槎滩陂的创立促进了流域区内土地的开发,对我国现有乡村水利工程办理有重要的学习含义。

  港首要散布在太湖的东、南、西缘,义皋港便是为数不多保存相对无缺的古溇港之一。现在,宜兴百渎和太湖东南的震泽、吴江的90条溇港大多已化为乌有,而仅有湖州区域的溇港圩田系统仍留存。

  宁夏古灌区创始于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年~前117年)。其时从匈奴操控下夺回这一区域,实施大规划屯田。

  “汉中三堰”,即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建于西汉初年,“汉中三堰”自创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前史,经过历朝历代补葺维护,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旅行等归纳效益,是我国古代汉中灌溉农田的一项巨大水利工程。

  黄鞠灌溉工程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掌管兴修,已有1400多年的前史,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齐备、技能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该工程坐落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分为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系两个灌溉工程系统,左右岸两处灌溉工程渠系长十多公里,灌溉面积两万余亩。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历,安排岷江两岸人民,建筑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区域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日子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饲养、林果、旅行、环保等多项方针归纳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开展无法代替的水利基础设备。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我国劳作人民发明的一项巨大工程。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国际上最陈旧的运河之一,有着“国际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姜席古堰从建成至今,已有680多年的前史。相传,堰为元朝至顺年间(公元1330至1333年)达鲁花赤察儿可马的任上所建。新我国建立以来,姜席堰进行了维护与补葺。到2013年,已先后15次对堰、渠进行程度不同的修正、加固、改建。正是这种种尽力,才使姜席堰至今还在润泽灌区的农田,谋福龙游大众。

  白起渠又叫武镇百里长渠、 三道河长渠、荩忱渠,是古代汉族劳作人民发明的一项巨大工程,归于战国时期建筑的军事水利工程,建造时刻比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要早23年。这条长渠西起湖北省南漳县谢家台,东至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弯曲49.25公里,声称“百里长渠”, 仍灌溉着宜城平原30多万亩良田。

  北依阴山山脉的狼山、乌拉山南麓洪积扇,南临黄河,东至包头郊区,西接乌兰布和沙漠。1949年有引黄干渠10条,灌溉面积约19.43万公顷。1961年后自黄河三盛公纽带引水,分为保尔套勒盖、后套、三湖河3个灌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和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

  千金陂,坐落抚河大桥东端上游1000米抚河与干港的分叉口处,它是一条用石块砌成的长坝,像一条巨龙卧在水中,用“龙身”挡水以举高水位,减缓流速,将抚河水引进灌区,是古时抚州人用勤劳和才智建筑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被称为抚州的“都江堰”,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前史。

  天宝陂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重修,改称“祥符陂”。元符元年(1098年)再度重修,熔铜汁固其基,又改称“元符陂”。 坝体以条石砌筑,成台阶式结构。现存长289米,其间150米为唐至明代所修旧坝,坝高3.5米。陂右岸建一座高2.3米、宽1.5米引水闸,水流量1.5立方米/秒,有用灌溉面积19000多亩。

  洛惠渠灌区坐落陕西省渭南市境内,其前身是西汉时期开凿的龙首渠。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临晋郡守庄熊罴主张,在洛河下流澄城县老状跌瀑处开渠引水,征发士卒万余人,历时十余载,建成了北洛河流域时刻最早、难度最大的自流灌溉工程。施工中,挖出了“龙骨”(恐龙化石),故名龙首渠。

  白沙堰是指坐落金华市白沙溪上的白沙溪三十六堰,三十六堰古水利工程自东汉建武年(公元27年)开建,掩盖了白沙溪的悉数流域,获益农田27.8万亩,仍有19座堰在发挥效果。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的区域性水利工程,前史上因栽培大片桑树而得名,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围堤全长64.84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前史上灌溉农田面积达20多万亩,清代时期被称为“近省榜首沃壤”“粤东粮命最大之区”。

  春秋时期,吴王兴修邗沟,揭开了古运河建造史的华章。里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的邗沟,“里运河高邮灌区”,在江苏省高邮市境内,经过闸、洞、关、坝等水工设备,连通了高邮湖和高邮灌区,完成了水在“高邮湖里运河高邮灌区”之间的分配,统筹了灌溉和漕运两大功用。

  潦河灌区工程散布宜春、南昌二市奉新、靖安、安义三县境内,最早兴修于唐代,后于20世纪50年代改建和扩建到达现有规划,是江西省兴修最早的多坝引水灌区。潦河灌区工程坐落于修河水系潦河流域,流域操控面积4332.8平方公里。潦河灌区工程是一座以防洪、排涝、灌溉为主的大型灌溉工程。

  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地处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年均气温56℃,年降雨量约150毫米至300毫米。为了能充沛有用运用水资源,从宋元时期开端,当地先民克服了高海拔、高冰冷等困难,顺势而为,逐步在冲曲河沿线建立起蓄水灌溉系统。历经几个世纪的建筑,到明清时期,灌溉系统的运用和办理系统已趋完善。至今,因为这套完善的蓄水灌溉系统,日喀则已开展成为了“国际青稞之乡”。

  上堡梯田开发前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梯田兴于秦汉时期,距今至少2200年前史,后经唐、宋、元、明、清代的不断扩建和补葺,至此到达雄伟的规划。 上堡梯田面积约有3400公顷,首要散布在三个乡(镇)26个行政村。梯田最高海拔1260m,最低280m,笔直落差近千米,最高达62梯层,被称为“国际最大客家梯田” ,我国三大梯田奇迹之一。

  通济堰之名最早见于《书地舆志》,而其前史则可以上溯到东汉建安年间。唐开元二十八年即公元740年益州长史章仇兼琼从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到眉山县西南入江,灌溉农田六百顷。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系统是江苏省里下河内地独有的、我国国内外仅有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系统。在明清时期水患愈烈、湖泊群逐步淤垫的天然布景下,兴化先民开河排水、围湖造田、挖泥堆垛,跟着水利的完善河网日益细化,水系得到分级操控:湖荡-外河-(水闸)-内河-池塘-水沟-(水闸)-农田,是古往今来低洼地治水才智的结晶。

  浙江省松阳县四面环山,中部为松古平原。瓯江流域一级支流松阴溪,横贯松古平原。自汉代开端,古人因地治水,建了数量巨大的堰、渠、塘、井。到明末,松阴溪流域已建成完善的灌溉工程系统,总灌溉面积达16.6万亩,成为浙西南最大的产粮区,称为松古灌区。

  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最早创立于西汉,由汉高祖刘邦伯兄之子、羹颉侯刘信创立,运用湿地形状,“串荡成渠,连塘为蓄”,两千多年来发挥着重要的灌溉、防洪、防旱效果,现在灌溉农田达20万亩。

  洪泽古灌区于破釜塘,始建于公元199年,为蓄水型灌区,由蓄水、取水、输水和排水工程组成。自东汉开端,古人引水灌溉耕耘,历代建造水利设备,灌区连续至今。现在,灌区操控灌溉面积48.13万亩。

  霍泉灌溉工程归于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最早记载始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发明性地提出了底层办理中相对公正的原始水权准则,被其他灌区参照运用。灌溉面积10.1万亩,灌区掩盖洪洞县广胜寺、大槐树、赵城、明姜、苏堡5个城镇,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2.2%。

  白霓古堰包含石视堰和远陂堰,最早建于五代后唐时期,由条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粘合,距今已有近1100年前史。

  1.2022年10月6日,四川省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成功当选2022年度(第九批)国际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关于国际灌溉工程遗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二步,包含题干中2022年4处新当选的国际灌溉工程遗产在内,我国的国际灌溉工程遗产现在已到达30处。B项正确。

  【拓宽】A项:国际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掌管评选的文明遗产维护项目。其评选始于2014年。A项过错。

  C项:2014年国际灌溉工程遗产我国榜首批当选名单有:四川乐山春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2016年国际灌溉工程遗产我国第三批当选名单有:陕西泾阳郑国渠、江西吉安槎滩陂、浙江湖州溇港。C项过错。

  D项:国际灌溉工程遗产由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掌管评选,着眼于发掘和宣扬灌溉工程开展史及其对文明的影响,旨在更好地维护和运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发掘和宣扬灌溉工程开展史及其对国际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才智、维护宝贵的前史布景和文明遗产。国际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安排掌管评选。D项过错。

  2.2023年11月4日,国际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发布,我国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等四个古代灌溉工程入围,至此,我国的国际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最早创立于东汉,由汉高祖刘邦伯兄之子、羹颉侯刘信创立

  B.洪泽古灌区西汉开端,古人引水灌溉耕耘,历代建造水利设备,灌区连续至今

  C.霍泉灌溉工程归于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发明性地提出了相对公正的原始水权准则

  第二步,白霓古堰坐落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包含石视堰和远陂堰,最早建于五代后唐时期,由条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粘合,距今已有近1100年前史。D项正确。

  【拓宽】A项:七门堰坐落安徽省舒城县,调蓄灌溉系统最早创立于西汉,由汉高祖刘邦伯兄之子、羹颉侯刘信创立。应该是“西汉”,而不是“东汉”。A项过错。

  B项:洪泽古灌区坐落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始建于公元199年,为蓄水型灌区,由蓄水、取水、输水和排水工程组成。自东汉开端,古人引水灌溉耕耘,历代建造水利设备,灌区连续至今。应该是“东汉”,而不是“西汉”。B项过错。

  C项:霍泉灌溉工程坐落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归于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最早记载始于唐贞观年间,发明性地提出了底层办理中相对公正的原始水权准则,被其他灌区参照运用。应该是“汾河水系”,而不是“渭河水系”。C项过错。

  以上是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国际灌溉工程遗产的悉数内容,更多资讯请持续检查:安徽华图安徽事业单位招聘网(。

Copyright © 企鹅电竞直播官网平台网页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10138号    Sitemap   XML